緣起


 
教育部於2001年頒佈創造力教育白皮書( White Paper on Creative Education)並於2004年2月13日到15日推出持續三天的「第一屆創造力教育博覽會」,向全國宣導創意的概念和創造力教育的資源。負責博覽會宣傳與執行的中山大學陳以亨教授,為了打響創造力教育博覽會的名聲,提出連續比三天的「鐵人賽」構想。

當時教育部顧問室邀請臺大土木系劉格非教授接下此任務,經過第一次委員會議原則性的討論,決定將比賽命名為「智慧鐵人創意競賽」,以彰顯智慧、體力與創意三要素,並把整個活動交由劉格非教授設計。自此,第一屆智慧鐵人創意競賽4個月嘗試與摸索的冒險之路於焉展開。

第1屆比賽獲得高中生與學校的廣大迴響後,教育部決定於同年8月舉辦第2屆比賽,往後每年辦理1屆。2005年(第3屆)辦理第1屆國際邀請賽,臺灣高中職學生的創造力正式邁向國際舞台。2007年(第5屆)暨第3屆國際邀請賽,高中與高職首次分組頒獎,參賽國也橫跨歐亞洲,各國爭相在該國內舉辦初賽選拔選手;同時高中校園也有了智慧鐵人創意競賽研習社團,網路上也有智慧鐵人創意競賽家族與許多的討論區成立。

智慧鐵人創意競賽從第1屆600餘人參賽,到現在成為國內超過萬人參賽,國際超過21國參賽的大型國際競賽,創意力、跨領域與團隊合作透過比賽,對國內各級教育甚至考試,都有了重大影響。民國108年教育部推出新課綱,新課綱強調「自動好」,由「自發、互動、共好」的核心理念,延伸為「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等三面九項的核心素養,與智慧鐵人創意競賽推動的精神完全相同,智慧鐵人的理念正式成為教育主流。
 

競賽介紹


 

「智鐵是成就英雄夢的樂園!」

學生在參賽後這麼說道。


智慧鐵人創意競賽是以學生喜愛的打怪解任務遊戲為藍本設計出來的真人實境冒險遊戲。 參賽者必須4到6人組隊,在競賽限制時間中闖關並同時完成主軸任務。 與線上遊戲不同的是,競賽中的「關卡」由多元學科的知識與生活常識組成、「主軸任務」則得從零開始,設計並以真實材料製作出一個前所未見的作品。

智慧鐵人最重要的理念之一是「未來不是一個單打獨鬥的世界、必需靠團隊合作來解決問題」。因此在設計關卡時結合多元知識,讓隊員在闖關中自然學會溝通、合作; 而為了使學習成為一件好玩的事,智鐵也將紙本上的知識化為一個個精緻的道具與冒險故事,等著學生們來挑戰!

「主軸任務」則是訓練學生「將創意實踐」,作品從零開始,包含設計圖、故事情節、配樂、材料道具,都要靠團隊完成,在實作過程中,將學生的創意提升為創造力。

智慧鐵人創意競賽,就像真實社會的縮影,在有限的時間與資源下,每人必須發揮專長分工、合作,在不同的難關中輪流站出來領導大家度過挑戰,成為一名「英雄」!


賽制

分為初賽、複賽與決賽。
初賽 為期一日(約8小時)測試隊伍的實作、基本學識與團隊組織能力。
複賽 連續24小時,分為闖關與主軸任務,測試隊伍活用知識的能力以及團隊合作。
決賽 連續72小時,分為闖關與主軸任務,是最精彩、最艱難的全方位考驗。
 

競賽理念與目標


 
臺灣教育在升學競爭下側重考試訓練,卻疏忽實作能力養成、情緒管理、問題解決與團隊合作。 在面對瞬息變化的未來,生活中的問題不再是單一能力就能解決,因此跨領域的合作越顯重要,更能幫助個人適應環境,智慧鐵人創意競賽就是以此目標設計出來。
智慧鐵人創意競賽強調人文、科技並重,題目將多元知識結合,參賽者必須學會與不同專長的人溝通合作,在有限的時間與資源下,練習時間規劃、情緒控制等教育體制中難以訓練、卻對其未來非常重要的能力。


培養成功者的特質

30年後,下一代想依舊在世界舞台上閃耀,絕不可能靠現在的產業,但要創造一個產業,有許多必要的條件,那麼哪些條件是未來人才所需要的呢?

體力,尤其是耐力。很多事只要能抵達終點就會是贏家,再聰明的人,未能完成最後一步,還是輸家。
膽識與創造力。沒有膽識與創造力,就不敢嘗試,也無法創造新東西。
活用知識。在嘗試過程中,必須要能活用所學,因為新的事物往往無法以舊思維去操作、思考,如果無法活用知識,就無法操作新事物。學校所學到的,也絕不只是用來應付考試,活用學校學到的知識於日常生活或解決問題,才是學習的真正目的。
團隊,是最重要的。 一個成功的商品,不管是科技產品或藝文作品,沒有研究、包裝、行銷、量產、財務與管理團隊,絕對無法成功的創造新的企業,因此懂得團隊合作、擁有領導統御能力的人,才有可能是未來的贏家。

智慧鐵人創意競賽就是把以上說的體力、膽識、智慧與團隊等要素,以有趣的遊戲競賽方式,讓參賽者在玩中學習,進而改造自我。
 

大事記


 
時間屆參與國家大事記
2004年2月第一屆臺灣邀請臺北學校參與
2004年7月第二屆臺灣賽事擴展至全國賽
2005年第三屆
第一屆國際賽
臺灣  馬來西亞
香港  日本  韓國
泰國  越南
第一屆國際賽
臺灣學生的創造力首次躍上國際舞台
2006年第四屆
第二屆國際賽
臺灣  香港  日本
韓國  德國  新加坡
德國隊的加入
智慧鐵人創意競賽延伸至歐亞版圖
2007年第五屆
第三屆國際賽
臺灣  香港  日本
韓國  德國  新加坡
法國
首屆高中/高職 分組競賽
日本、新加坡、韓國、德國各在該國內辦理初賽選拔參賽選手
2008年第六屆
第四屆國際賽
臺灣  日本  韓國
德國  新加坡
因參賽人數增加,初賽分兩梯次舉行,並舉辦首屆複賽
2009年第七屆
第五屆國際賽
臺灣  日本  韓國
德國  法國
智慧鐵人創意競賽電子報發行
首辦教師研習
成立總裁判制度
2010年第八屆
第六屆國際賽
臺灣  日本  韓國
德國  新加坡  瑞典
加拿大
新增金門與臺東賽場
賽事擴展至離島
加拿大首次來臺參賽,智慧鐵人創意競賽踏入美洲
2011年第九屆
第七屆國際賽
臺灣  日本  韓國
德國  以色列  香港
加拿大
競賽列為技專校院甄審之加分採計項目
2012年第十屆
第八屆國際賽
臺灣  日本  韓國
德國  奧地利  香港
五專 1 ~ 3 年級學生併入高職五專組參賽
2013年第十一屆
第九屆國際賽
臺灣  日本  韓國
德國  比利時  香港
新加坡
離島地區併入東區
成為東部與離島地區
2014年第十二屆
第十屆國際賽
臺灣  日本  韓國
德國  奧地利  香港
新加坡
離島學生首次打入決賽
2015年第十三屆
第十一屆國際賽
臺灣  日本  韓國
德國  尼泊爾  香港
新加坡
複決賽首度於東部舉辦
複決賽增額邀請地主隊參加
2016年第十四屆
第十二屆國際賽
臺灣  日本  韓國
越南  奈及利亞  香港
奈及利亞首度來臺參賽,智慧鐵人創意競賽踏入非洲版圖
決賽首度於離島舉辦
複賽分為兩梯次辦理
報名由紙本改為線上報名
2017年第十五屆
第十三屆國際賽
臺灣  日本  韓國
越南  奈及利亞
智利  馬來西亞
印度尼西亞  新加坡
印尼與智利首度來臺參賽
國際隊伍數量為歷年最高
首度設置流動關卡
新增英文簡報教學
辦理偏鄉教育活動
2018年第十六屆
第十四屆國際賽
臺灣   日本   韓國
新加坡   智利   香港
俄羅斯   尼泊爾   越南
馬來西亞   土耳其
印度
首創3D列印機及arduino遙控設備於主軸任務
國際隊伍數11隊,刷新紀錄
俄羅斯及土耳其首次參賽,競賽版圖拓展至歐亞大陸及巴爾幹半島
印度首度以觀察隊伍身份參賽
2019年第十七屆
第十五屆國際賽
臺灣   韓國   新加坡
智利   香港   俄羅斯
越南   馬來西亞   斯里蘭卡
初賽首度增加偏鄉組別及晉級複賽保障名額
首次決賽於賽前舉辦國內外隊伍交流活動,增加國內外隊伍互動
斯里蘭卡首度來臺參賽
智利首次舉辦國內賽
首次有國際隊伍能照每超過50隊初賽就可多派1隊國家代表隊的規定
決賽關卡獎首次全由財團法人林堉璘宏泰教育基金會贊助現金獎項
 

計畫主持人


 

國立臺灣大學
智慧鐵人創意競賽 - 總計畫主持人 土木工程學系
劉格非教授
 

初賽執行學校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計畫執行人 工業設計系
王鴻祥副教授

健行科技大學
計畫執行人 行銷與流通管理系
許哲瑋助理教授

國立交通大學
計畫執行人 土木工程學系
楊尊華助理教授

國立勤益科技大學
計畫執行人 工業工程與管理系
黃喬次副教授

建國科技大學
計畫執行人 土木工程系暨土木防災研究所
丑倫彰助理教授

國立成功大學
計畫執行人 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
戴義欽教授

正修科技大學
計畫執行人 工學院
龔皇光院長

國立宜蘭大學
計畫執行人 資訊工程系
朱志明助理教授

國立東華大學
計畫執行人 體育中心
陳孝夫教師

國立臺東大學
計畫執行人 科學教育中心
林自奮主任

國立金門大學
計畫執行人 創新育成中心
李金譚主任

國立澎湖科技大學
計畫執行人 觀光休閒學系
林妤蓁助理教授
 

複決賽場地學校


 
尚未公布
 

紀錄報導團隊


 

世新大學
計畫執行人 新聞學系
陳澤美助理教授
 

贊助單位


 
贊助單位
  • 公益信託林堉璘宏泰教育文化公益基金
  • 財團法人林堉璘宏泰教育基金會
 
  • 競賽簡介

    • 緣起
    • 競賽簡介
    • 競賽理念與目標
    • 大事記
  • 工作團隊

    • 計畫主持人
    • 初賽執行學校
    • 複決賽場地學校
    • 紀錄報導團隊
    • 贊助單位
 

主辦機關

・教育部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執行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

初賽執行學校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健行科技大學        ・國立交通大學
・國立勤益科技大學  ・建國科技大學
・國立成功大學        ・正修科技大學
・國立宜蘭大學        ・國立東華大學
・國立臺東大學        ・國立金門大學
・國立澎湖科技大學


紀錄報導團隊

・世新大學


複決賽場地學校

・正修科技大學


贊助單位

・公益信託林堉璘宏泰教育文化公益基金
・財團法人林堉璘宏泰教育基金會


智慧鐵人創意辦公室

Intelligent Ironman Creativity Contest

10668 臺北市大安區辛亥路三段188號6樓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系 智慧鐵人創意競賽辦公室

02-6639-6521
[email protected]